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发电机组(发电设备)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4.0%、30.3%、28.5%。
据了解,在动笔之前,吴海明密集走访稀土行业头部企业、行业专家、产业研究机构等,深层次参与稀土全产业链研究,结合自己对中国争取稀土国际定价权、行业痛点等议题的洞察与思考,写就这本系统化、体系化、内容全面翔实的产业论著。对于高等院校学生、行业科研人员、新材料行业从业者、金融投资人、企业家等群体而言,本书是一本极具理论价值的宝典指南。
二十余年,吴海明时刻奔赴在中国稀土证券化的征途中,在稀土产品证券化、稀土新材料产业投资方面拥有丰富的实操经验。时隔八年,继国内首部解读稀土投资的专著《征战中国稀土》出版后,吴海明再次推出《征战,中国稀土Ⅱ》,从产业投资人、产业研究员双重角色,对中国稀土的方方面面提出多维度、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与预测。与此同时,吴海明还活跃在股权投资领域。与此同时,在各国积极能源转型的趋势下,全球对稀土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洪杰曾表示:吴海明作为行业的奔跑者,持续聚焦稀土全产业链新型投资,这股投入精神、敬业精神值得尊重与支持。
对于不甚了解稀土行业的普通读者而言,《征战,中国稀土Ⅱ》是一本中国稀土故事的完整科普全书。除了投资人的身份,吴海明也是一名新材料创业者。2010年,广州成为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省会城市,并在2023年跻身3万亿俱乐部。
26座万亿之城意味着什么城市的活力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烟台成为山东第3个万亿级城市。紧随其后的,唐山、徐州、大连、温州等一批腰部城市已成为万亿之城的后备军。常州、烟台携手晋级作为万亿俱乐部中人口最少的新晋城市,常州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在于新能源产业。
张建平表示,万亿之城是引领中国创新驱动发展、低碳绿色发展、高水平开放发展,以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城市队伍。以南北分,万亿之城里有南方城市19座,北方城市7座;按东西分,东部城市有19座,中部城市4座,西部城市3座,这也意味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下一步需要加力解决的问题。
2021年,外贸大市东莞入围抢占身位;间隔一年后,常州、烟台成为了2023年的最新面孔。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0%。鉴于各地2023年的GDP情况尚未完全公布,暂且将这26城2022年的GDP相加,可得到约47.9万亿元的GDP总量。2019年佛山独自突破后,2020年福州、泉州、南通、合肥、西安、济南实现共同升级,同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大关。
此后三年,每年都有2个城市携手晋级,分别是2016年的南京和青岛,2017年的无锡和长沙,2018年的宁波和郑州。同为工业强市,烟台近年来聚焦9+N制造业集群,推行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计划3年内形成3千亿级和2千亿级各1个、1千亿级4个的产业集群方阵,大力发展绿色石化、海工装备、汽车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万亿之城进位战回顾我国万亿之城的发展脉络,2006年上海GDP率先超过万亿元,开启城市经济规模万亿时代,如今又向国内首个GDP5万亿元之城发起冲击。新年伊始,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在山东烟台海域发射升空,刷新多项纪录,也刷新了人们此前对烟台只有海鲜水果出名的认知。
2011年,万亿俱乐部一口气迎来了深圳、天津、苏州、重庆4个新成员;2014年,则有武汉、成都双双入围;2015年杭州GDP突破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挑起工业结构改革大梁。这26座万亿之城无疑是中国的核心城市群体。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对中新财经表示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说:2023年以来,三省一市聚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集合区域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以来,长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4%左右,呈稳定发展态势。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GDP达4.72万亿元,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安徽GDP达4.71万亿元,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如上海提出,2024年将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江苏提出,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浙江省提出,加快建设长三角航空货运枢纽、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通苏嘉甬铁路等项目。根据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3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安徽省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启动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持续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省一市都提出了新举措。
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不仅经济总量实现突破,长三角区域在加快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取得的进展也可圈可点:2023年上海有58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商业运营;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同比增长60.5%
根据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2023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安徽省提出,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启动建设长三角(安徽)生态绿色康养基地。
2018年以来,长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4%左右,呈稳定发展态势。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GDP达4.72万亿元,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安徽GDP达4.71万亿元,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持续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三省一市都提出了新举措。如上海提出,2024年将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江苏提出,规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推动沿海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融合发展;浙江省提出,加快建设长三角航空货运枢纽、长三角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通苏嘉甬铁路等项目。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三省一市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多来,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说:2023年以来,三省一市聚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集合区域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共建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不仅经济总量实现突破,长三角区域在加快创新发展、优化经济结构方面取得的进展也可圈可点:2023年上海有58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商业运营;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位居全国第一;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同比增长60.5%这既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经营的成果,也是国家实施各项惠民惠农政策的结果。
二是城乡区域发展空间广阔蕴含机遇。三是经营主体众多蕴含机遇。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过去一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指标稳中有进,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般贸易进出口、民营企业进出口、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以及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上升,贸易结构继续改善。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
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着力落实好各项重点任务和举措,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力明显加强,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3%,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增长6.5%。年末外汇储备超过3.2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
顶: 324踩: 77
评论专区